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正文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观察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一家亲研究院 2017-10-16 17:19:28

中评社香港10月15日电/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福建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发表专文《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与发展态势观察》,作者认为:“两岸关系发展已陷入僵局,对抗持续升级,但仍在持续进行政治博弈,将长期呈现两岸民间人员往来与经贸交流持续推进、政治对抗与政治斗争并进、‘台独’与‘反台独’持续较量的发展格局。”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政治对抗常态化 “两岸现状”正在被改变

一是两岸政治认知与政治目标差异巨大,互不妥协,分歧难以缩小。大陆在正式场所更加明确强调“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不再是过去简单的讲坚持“九二共识”),反对与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更加明确追求国家统一的目标;民进党当局则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坚持“反中拒统”,全面推动“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从而构成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矛盾与根本性分歧,也决定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对抗性质与僵持态势。

二是民进党当局两岸敌对思维更加明显,宣扬大陆是“敌国”,强化针对大陆的“反渗透”工作。蔡英文执政后,尽管以“维持现状”为核心,一再表示“不挑衅、不意外”,不回到过去对抗的老路上去,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岸已走上了两岸对抗的“老路”。民进党当局不仅大肆炒作“共谍案”,推动“保防法”与“反渗透法”,都是针对大陆的,明确在法律条文中将大陆定位为“中国”与“敌国”,是极为严重的挑衅行为,而且在台巴断交后敌对思维再升级,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态度更趋强硬,扬言重新定位两岸关系,蔡英文更是以“警告大陆”与“不能坐视”等语言抗议大陆,再次强调“不会在压力下屈服”的立场,采取新的限制两岸交流的政策措施,对参加大陆交流活动的台“侨委会”成员进行处罚或取消资格,通过修改“两岸关系人民条例”严格限制退休公务人员到大陆参访等,严重恶化两岸关系。

三是民进党当局对大陆政治语言对抗明显升级,在策略上则仍时软时硬,保留弹性。针对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台独走到尽头就是统一”的表态,蔡英文当局大加攻击,首次以“决策高层”名义公开点名与攻击张志军。台湾陆委会主委张小月公开强势对大陆军事发展与军力部署表态“不屈服”,或者“台湾绝不会因为任何情势变化而动摇我们的主张”。随后,台湾当局又表现出一定理性姿态。台湾陆委会发言人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总理在两会闭幕式上重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与“坚决反对台独”主张表示,大陆应正视双方体制与发展历程不同的客观事实,唯有求同存异,重启对话,管制分歧与风险,减少误判与误解,方有利于开展建设性的两岸关系。台外事部门负责人在5月中一次“立法院”质询中明确强调“两岸关系不是外交关系”,台湾陆委会主委张小月也表示“两岸关系就是两岸关系”,与数个月之前台重要人士数次强烈的“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或两岸“一边一国”或“两国论”的表述收敛许多。台湾参与WHO受挫与中巴断交后,对台大陆态度重新趋硬,并开始进一步紧缩两岸交流,采取一系列更加严厉的管制与限制政策,不利两岸关系的改善。

四是两岸军事对抗与较量升级。有媒体报道大陆军事实力增强,部署针对台湾的东风十六导弹,大陆航母与军机先后绕行台湾岛航行,“武统”声音升高。蔡英文将“防务工业”列为执政后最初重点推动的五大产业之一(已增加到十大产业),就是要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包括增加军购与自建“潜舰”。台军方发表新的“‘国防’报告白皮书”确立制订了针对大陆的“防卫固守,重层阻吓”的新军事战略,宣扬台湾具备拒敌1380公里的攻击纵深。3月21日,蔡英文主持潜舰设计启动签署合作备忘录仪式,强调“‘国防’自主”,加强“水下战力”,争取十年内完成首个潜舰服役。不论台湾当局是虚张声势,还是色厉内荏,均显示了蔡当局在军事上对抗大陆的军事战略思维。美国重新启动对台军售,而且国会通过《2018年国防授予权法案》,主张美国军舰可停靠台湾港口,进一步加强台湾当局“军事对抗”的信心。

总之,两岸政治现状正在被打破,蔡英文的政治承诺已经改变,蔡英文不时强调“维持现状”与“建构两岸互动新模式”只是一种不切实际与蒙骗台湾民众的政治语言。台湾《美丽岛电子报》在6月底一份民调显示,51.3%的民众不认为蔡英文在维持现状而在改变现状。但这种改变仍只是一种量变,尚未触及敏感的核心问题即“法理台独”问题。

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活动持续深化与升级

蔡英文执政后,全面启动“去中国化”的“软性台独工程”或“柔性台独工作”,在“转型正义”口号下大力推动“去中华化”、“去中山化”、“去蒋化”、“去郑(成功)化”、“去孔化”与“中国历史东亚化”等,就是要从精神、文化上彻底切除台湾社会一切“中国”的印迹与影响,为台湾“独立建国”创造条件。

当然,学界对蔡英文执政后的“台独”路线与做法有不同的表述与归纳,如“文化台独”、“柔性台独”、“软性台独”、“和平台独”等,如今《联合报》又给取了个“蚕食式台独”的名称。文章认为,陈水扁“鲸吞式台独”跨度很大,可以低到“四不一没有”、“拚死捍卫‘中华民国’”、“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高可到推动“正名制宪”、“入联公投”与“一边一国”,总体上是高调的、大动作的“鲸吞式台独”。蔡英文则是姿态比较低,起伏较小。低以“维持现状”为核心,不断宣示“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露锋芒,不讲重话狠话;高则不接受“九二共识”(承认“九二会谈”,求同存异),走的是“转型正义”侧翼,玩的表面上是小打小闹,其实是低调的“蚕食式手法”。蔡英文低调蚕食式手法,其凶险可能大于陈水扁的高调“鲸吞式台独”,前者是自己结束了自己,蔡英文的低调蚕食则是作茧自缚,自己让自己不能收场(台湾《联合报》,2017年3月23日)。就是说,蔡英文上台执政后,采取了更为聪明、阴柔的“台独”方式,但不论何种“台独”方式,都是“台独”分裂活动。

蔡英文推动的“去中国化”与“文化台独”,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制度台独建构”,其危害性不亚于“政治台独”或“法理台独”。民进党当局推动的“公投法”修正案,大幅降低公投条件,以及未来的可能“修宪”,都涉及到“台湾国”的制度建构。民进党人士还企图推动“货币‘台湾国家’化”,也是“准法理台独”的表现。未来也存在着“释宪台独”的风险,也是一种“制度建构‘台独’”。

两岸交流合作紧缩 出现“西冷南热”与“西冷东热”格局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在“重国际轻两岸”、“重美日轻大陆”与“重南轻西”的大战略下,两岸经贸关系与人员往来出现新变化,总体呈现“南热西冷”、“东热西凉”的格局。

两岸互动变冷。两岸公权力部门机制化沟通、协商与互动几乎完全中断,高层民间互动在减少,层次降低,“两岸制度化合作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进入一个不确定、充满变数的时代。

两岸交流与人员往来变冷。2016年下半年以来,大陆民众赴台人数持续减少。台湾陆委会统计,2017年以来,陆客赴台旅游观光人数同期下降了50%以上。民进党上台执政至今一年多时间,陆客赴台人数减少超过150万人次,经济损失超过700亿元新台币。

两岸经贸合作发展变冷。尽管两岸贸易在国际贸易回升之下呈现恢复性增长(台湾统计,2017年1-6月,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588亿美元,年增长16.9%,占26.93%;1-5月,对东盟10国出口229亿美元,年增长14.9%,对南亚6国出口20亿美元,年增长9.3%,其中对印度出口13.8亿美元,年增长10.4%),但两岸经贸合作显着降温,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大陆企业对台投资均停滞不前。除商务部统计的今年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与投资金额有所下降外,1-5月,台湾“经济部”批准的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为25.7亿美元,同比下降24%;大陆企业对台投资金额1.4亿美元,同比下降6%。

同时,大陆游客赴台人数与两岸客运班次均显着减少。2016年“520”到2017年4月,赴台陆客人数为287.4万人,同期大减145.6万人,2016年较2015年减少67.2万人,预计2017年较上年减少120-150万人,全年观光收入损失将达到743亿元;同时今年1-5月两岸之间的客运航班数为5493架次,较上年同期减少近1000架次,两岸直航海运旅客人数也较去年同期减少7%。

不过客观来讲,两岸经济关系“总体趋冷”,但仍不乏一些热点(台外贸协会董事长于6月8日讲“两岸政治冷经贸热”)。除了两岸贸易回温与显着增长(1-5月台湾对大陆出口增长20%,高居第一)外,台商大陆投资布局热度不减,两岸同业同行合作持续(6月初台北电脑国际展,大陆参展厂商从158家增到197家,摊位从395家增为487家),台湾青年、教师等赴大陆寻梦、就业与创业再掀高潮。

在两岸交流降温的同时,台湾掀起一股“南向热”、“海外热”、“北向热”(美国)与“东向热”(日本)。就台商对境外投资而言,台商对大陆投资有明显降温与趋冷态势,尽管当局统计对外投资也下降(投资金额49亿美元,下降35%),但对海外其他地区投资动向有明显升温态势:台湾封测大厂日月光与高通合作在巴西投资,在中南美洲设立首个半导体封测厂,初期投资达2亿美元;南台湾义联集团决定投资1000亿元新台币在美国设立钢铁厂;台积电与台塑集团也有“弃台赴美”投资意向,从而出现一股新的赴美投资热。蔡英文当局于6月派出有史以来最大的代表团赴美举行“选择美国投资高峰论坛”,规划总投资达341亿美元;9月台湾将组织农业采购代表团赴美,巩固台湾为美国最大农业进口者的地位。这一切预示了台美经贸投资合作正在兴起。

在“新南向政策”刺激下,台湾出现一股“南向热”,东南亚赴台旅游的人显着增多(东南亚地区赴台人数持续稳步上升,2016年达到165.3万人,2017年1-5月合计84.5万人次,年增长37.6%),相互参访交流活动显着增加,台湾金融机构与企业南向布局加快。在3月29日台北举行的第九届全球采购大会上,来自“新南向”地区的买主达247个,占总数的近五成,创历年新高,而来自大陆的买家从68家减为57家。台湾与东盟的贸易与投资呈现温和增长态势。

2007年起,东盟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且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从2007年的14.7%上升到2013年的19%;2016年1-6月仍达18.5%,超过美国的12.2%,也超过日本与欧洲对台出口比重之和(17%)。2017年1-6月,台湾对东盟出口额为277.9亿美元,年增长14.4%;7月,台湾对东盟出口年增长16.5%,是近32个月的新高。台湾对东南亚有大量投资,到2015年底累计达868.8亿美元,仅次于对大陆投资总额。其中对越南投资总额达293.4亿美元、对印尼投资171亿美元、对泰国投资139.9亿美元、对马来西亚投资121.1亿美元、对新加坡投资109.8亿美元、对菲律宾投资22.7亿美元、对柬埔寨投资11亿美元。

两岸在国际社会较量更激烈 斗争更尖锐、形势更复杂

蔡英文上台执政后确立了“亲美媚日远中”战略,全力投靠美日,甚至到了没有政治道德底线的地步,以“奴才”的面目出现,台美、台日关系均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

尽管美国重新回到了一个中国政策的正确轨道上,但毕竟台美实现了三十多年来首次领导人通话即“川蔡通话”,台美军事交流管制大幅放宽,台美实质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台湾依然将美国的政治承诺与保护视为对抗中国大陆与谋求台湾独立的最大政治资本。蔡英文当局为巩固与提升台美关系不惜放弃“尊严”、低三下四地争取美国保护。3月23日,蔡英文在出席美国商会活动的讲话中表示,美国新政府上任后,台美关系已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希望台美之间可建立升级版的策略伙伴关系”,包括更具策略性的区域安全伙伴关系、更广泛的合作关系,以及更深的互信关系。她进一步表示对提升台美关系的信心来自三点:一是在确保区域和平与集体安全上,台湾已准备好扮演更积极参与的角色;二是面对美国新政府倡导的“美国优先”新贸易政策,台湾也已做好调适的准备;三是我们在致力经济改革的同时,也为台美策略性的经济合作创造更广泛的空间。强化台美关系成为蔡英文当局的首要对外战略选择与经营重中之重。而美国对华政策的二重性及继续坚持“以台制华”战略,不时强化台美关系,在台湾问题上挑起事端(日前重新启动对台军售案与众议院提出未来美国军舰停靠台湾港口的议案等),不断给台湾当局错误信息。

加强台日关系是蔡英文当局推动的仅次于台美关系的对外关系。台日关系在马英九执政时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签署了六十多个协议)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对抗中国大陆上实现了新的准结盟,尤其是日本交流协会与台湾的东亚交流协会名称先后改名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与“台湾日本交流协会”,完成了对日关系的“正名”工作。3月25-26日,日本现任总务副大臣赤间二郎副部长级官员访台,是1972年台日中断外交关系之后现任最高级别官员的访台,是台日关系的重大突破。同月,由王金平创立的“立法院”“台日交流联谊会”(苏嘉全担任会长,王金平任荣誉会长)在王金平率领下访问日本。台日关系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态势,预计未来仍会有预想不到的突破性进展,包括变相的军事情报合作。不过,民进党当局在日本压力下仍在努力争取进口日本核灾区食品,却面临岛内民众反对压力,成为影响台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之一。

台湾当局继续谋求扩大参与国际空间,争取参加更多的国际组织与活动,尽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大更多,但却会不断制造两岸对立与民众对大陆的不满情绪。台湾一直在争取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大会(WHA)等国际组织活动,还提出“不容乐观、绝不悲观、积极争取、全力以赴”的十六字方针。这也可视为台湾当局对参与国际组织的基本态度与策略。尽管受到挫折,但并不改变其努力争取以各种方式参与的基本立场。

中国大陆则严格依据一个中国原则或政策处理相关事务,阻止台湾当局在国际社会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政治图谋,从而形成两岸在国际社会持续不断的矛盾与摩擦。尤其是中巴建交,台湾邦交国减至20个,对台湾的国际空间造成重大打击,则进一步刺激台湾对大陆的对抗情绪,也预示着两岸国际对抗与斗争将更加激烈。

两岸民意更加对立 但岛内民意呈现两极化与新变化

两岸政治僵局与政治对抗,自然会引起两岸民意的对抗与对立。大陆民众对台湾社会的良好印象与认识正在改变,从“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变为“世界诈骗之岛”、“是非不分之岛”,对台湾社会弥漫的“反中”、“媚日”氛围更加失望与反感。在岛内“台独”政党执政与持续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下,大陆民间更出现一股强烈的“武统”与“早统”的声音,成为一种新的民意动向。尤其是近来有关是否要研究或制订国家统一时间表的问题再度成为涉台学界讨论的热点,似乎加快统一进程成为大陆社会一种新的社会意识与思考趋势,值得台湾方面思考。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受绿营媒体负面报道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观感与认识日趋负面。2017年3月,台湾民意基金会对台湾民众最喜爱与最讨厌的国家或地区调查,最喜欢的第一名是新加坡(87.1%)、第二是日本(83.9%),第三名是加拿大(83%);最不受欢迎的国家或地区前三名是朝鲜(81.1)、菲律宾(57.3%)与中国大陆(47.7%)(刘宛琳:“台湾人最爱星,最讨厌朝鲜”,2017年3月21日,台湾《联合报》)。岛内“国家认同”中,主张“台独”与不承认中国人的比例依然很高。

不看民调,就一些重大事件观察,就可发现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态度与立场。7月中旬,在高雄举行的LOL“英雄联盟游戏”亚洲对抗赛中,大陆选手不论有如何优秀的表现,都不会赢得掌声,而台湾选手甚至韩国选手均会赢得热烈掌声,尤其是当大陆选手获得冠军之后,所有观众全部离席。这一事件岛内媒体报道不多,但在大陆民间引起很大关注与反响。这一事件充分说明,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敌视态度比想象的严重,也让“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美誉受损,遇到政治问题,就变为“最不文明与最缺乏修养的人”。

另一方面,两岸的僵局与民意的对立,并没有改变台湾民众依然把大陆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选择。2010-2015年,台湾赴大陆工作的人数在43-43万人之间,约占赴海外工作人数的近60%。其中2015年,台湾赴海外工作人数为72.4万人,其中赴大陆工作人数为42万人,占58%(台湾“行政院主计处”调查统计,台湾《工商时报》,2017年3月17日)。台湾远见研究调查,2017年第一季台湾公共政策民意大调查51.5%受访民众选择到大陆发展,选择东盟主要国家的比例在15.9%到31.5%之间,其中20-29岁青年人选择到大陆发展的比例达59.5%(台湾《工商时报》,2017年3月26日)。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创业的热潮在持续。

同时,岛内公开主张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两岸和平发展与追求统一的政党与声音明显上升。岛内“反独求统”成为一种新的声音,出现新的态势,以王炳忠、侯汉庭、张伟珊等为代表的新党青年人逐渐成为统派新力量;2月4日,由林德旺担任总理、主张以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人民共产党”在台南市新营区宣告成立;3月12日,以文化音乐人与青年人张穆庭任主席、以“有效振兴台湾经济、解决台湾民生问题、坚持九二共识、完成国家统一”的台湾“民生党”宣告成立,而且以年轻人为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需要给予鼓励与支持。

蔡英文的“两岸关系区域化”战略增大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变数

观察蔡英文一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蔡英文有一个重要的政治企图,就是将“两岸关系区域化”,有意将外部势力引入两岸,而不是单纯认定与处理两岸关系,并以此作为维护台湾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

两岸问题是内政或内务问题,不是涉外事务,至少是特殊的内部问题的延伸。因此,台湾有陆委会,大陆有国台办,均旨在处理两岸事务。其所隐含的政治意义就是“两岸一中”的法律定位。尽管蔡英文并没有将两岸议题明确列入“外交”或涉外关系方面论述,但其在重要讲话中很少单独就两岸关系谈两岸关系,而是放在区域或区域合作的论述中,显然企图将台湾或两岸关系纳入区域思维与布局中,从而达到将“两岸关系区域化”、将两岸关系复杂化、进而将两岸关系国际化的图谋。

蔡英文一个重要的论述就是首次参加台湾“大选”时提出的“从世界走向中国”,以对抗或区隔马英九“从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发展路径,就是企图将两岸关系区域化与国际化。特别是在2016年上台执政的“520讲话”中,蔡英文不是将两岸议题单独列章论述,也不是优先讨论,而是放在第四部分“区域的和平稳定发展及两岸关系”陈述(前三部分是经济、社会、政治),大谈台湾在区域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与角色,强调台湾参与区域使命与扮演“和平的积极沟通者”,到结尾时才谈到两岸关系及其重要主张。在此精心设计下,两岸问题不再是台湾内部事务的延伸,也不是单纯的两岸之间的问题,而是区域特别是亚太区域的一部分。

其中在这一部分蔡英文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集体安全”。在就职演讲中提出“亚太地区的安全情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两岸关系也成为建构区域和平与集体安全的重要一环”,即不是单纯谈两岸关系,而是认为两岸关系是亚太区域和平与集体安全的一环,从区域和平与安全角度看两岸关系,而台湾会做一个(区域)“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参与,绝不缺席”,这是为何蔡对参与WHO有强烈坚持、没有邀请函也要参加的原因。

二是“经济共同体”意识。强调台湾要与区域内的成员,建立紧密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其中认为“新南向政策”就是基于这样的精神。同时也提出“我们也愿意和对岸,就共同参与区域发展的相关议题,坦诚交换意见,寻求各种合作与协力的可能性”。将两岸置于“新南向”之后,以充分发挥体现“重南轻西”的思维与两者的平衡。

在2017年5月3日接受联合报采访中,蔡英文再次把两岸议题纳入区域问题论述,而且提出台湾在区域中扮演一个“常数”的角色。她表示,“区域情势一直在变动,我们知道自己有一个责任,就是维持区域的和平稳定,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常数,不会在整个区域情势中平添变数,这是本于区域和平稳定上应做的事,希望这项责任,不要成为变数,但希望其他相关国家,也必须大家一起来做,共同维持两岸关系的稳定”。蔡英文不仅将两岸关系区域化,而且要将外部势力引入两岸事务,让区域内相关国家共同维持两岸关系稳定,就是明显企图用域外势力尤其是美日制衡大陆,弱化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力,牵制大陆“遏独促统”压力。

随后,台湾陆委会主委张小月在5月18日的专题发言中提出未来两岸关系努力方向的第一点就是“因应亚太区域情势变局,透过沟通对话开展良性的合作关系;面对台美中关系、中国大陆十九大及东北亚与南海等区域情势发展对两岸关系的可能影响,政府将持续掌握陆方对台可能作为,预为应处”,就是对蔡英文“两岸关系区域化”的具体论述,不仅是依区域形势判断两岸问题的重要思维,而且企图将亚太地区更复杂的形势与重大敏感争议问题等引入到两岸问题上。

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毅与民进党重要人士的一次重要访谈对话中,民进党人士两次明确告诉他:“我们不是从两岸关系看两岸关系,不是从台海来看两岸关系,而是从区域安全问题,从整个亚太来看两岸关系”。这一表述再次证实笔者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蔡英文当局或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战略思维就是不再单纯从两岸关系看两岸关系,不再是希望两岸自己处理两岸事务,而是从区域安全与整个亚太来看两岸关系,不仅是有意将两岸关系区域化,而且将台湾安全寄希望于亚太整个区域安全上,实质就是将台湾的安全保障建立在美日强势介入与保护上。这就是蔡英文“重国际轻两岸”、“重美日轻大陆”及强烈拥抱美日(“亲美媚日抗中”)的区域战略核心所在。

特别是在历史建构上,逐渐将大陆“东亚化”,这是“两岸区域化”的进一步升级。这是5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明朝永乐皇帝瓷器”特展时竟然以“东亚工艺美术的巅峰”为题即明确将中国历史归入“东亚”之后,在新的“12年国教课程纲要草案”中,把高中历史课目的中国史列入东亚史,是这一“台独”战略目标的进一步落实,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举动。

蔡当局的目的与效果:一是深化两岸“一边一国”,将两岸关系彻底“两国化”。二是将两岸关系彻底“国际化”。我们一直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反对国际化。台当局则试图通过两岸关系的区域化达到两岸关系的国际化。三是将两岸关系与区域安全(蔡英文称的集体安全)、区域和平相联系,实质是将外部势力尤其是美日引入两岸事务,或将两岸事务与亚太安全体系挂钩,从而达到维护台湾安全的目的。

只是由于中国大陆的强势崛起与区域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台湾在亚太区域中的角色与地位弱化、边缘化,蔡英文当局这样的战略意图与企图可能难以实现。但在客观上为外部势力介入两岸事务创造了机会,未来两岸关系形势更为复杂,两岸关系发展更加困难,未来变数更大。

大陆对台政策政治立场坚定、策略灵活

大陆对台政策,政治立场明确、坚定,策略灵活,可谓两手抓,一手软,一手硬。主要表现在三点:

一是明确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二是强调“双和”发展。继续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以最大努力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此同时强调“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成为新的重要政策目标。针对蔡英文当局的“去中国化”与“文化台独”等活动,大陆则是在持续强化反对形形色色的“台独”活动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同时,大力倡导与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并不断采取具体的开放措施,为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到大陆工作、就业、创业提供便利化措施。这是海峡两岸一种新的较量与斗争,是分裂与反分裂、是分离或疏离与融合的斗争。未来大陆对台工作的重心也是推动与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具体工作,重点是制订方便台湾民众在大陆就业、创业、工作与生活的便利化措施与实施更多的居民待遇。

三是有序推进两岸经贸往来与民间交流。两岸人员交流与经贸交流面临新的困难,进展放慢,降温明显,但两岸民间交流与经贸往来不能中断,还会持续推进,在某些方面还取得新进展。

http://www.crntt.com/doc/1048/0/1/1/104801196.html?coluid=1&docid=104801196&kindid=0&mdate=10152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