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正文

人民政协网、中国台湾网:做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的纽带与桥梁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一家亲研究院 2021-07-28 15:11:42

2021年7月19日,由全国台联、闽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暨全国台联第六届大陆任教台湾教师座谈会在福建举办。座谈会结束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任教的30余位台湾教师还前往福建厦门、漳州、古田、泉州等地开展考察交流。在为期6天的行程中,通过交流座谈、分组研讨、现场教学、调研参访等方式,交流分享彼此在陆就业发展经历与心得、深入学习和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传承、寻根溯源,重温峥嵘岁月,感受祖国大陆发展成就及其蕴含的精神内核。

同心勠力,共同成为两岸融合发展主力军

座谈会现场

19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暨全国台联第六届大陆任教台湾教师座谈会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两岸专家学者百余人共同参加开幕式。

杨毅周发表致辞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促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重要路径。开幕式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全国台联党组成员、副会长杨毅周表示,这次海峡两岸的教育界人士汇集一起,共同探索两岸教育界的融合发展,是两岸融合发展在教育界的具体体现。两岸的学生、教师、教学、学校都努力投入两岸教育界的交流合作,使两岸教育界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是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两岸高校已经成为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繁简字在两岸之间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景。”……开幕式上,两岸10位专家学者代表分别围绕《两岸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中迈出更大步伐》《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亟需实现五大新突破》等作主题发言。

分组研讨现场

随后,与会专家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展开分组研讨。研讨时,两岸专家学者发言踊跃,分别从两岸教育界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当下台湾“少子化”现象对台湾高校的影响、两岸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进行了一场热烈的思想学术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个学术研讨会,更是一个提供真知灼见的平台。大大地拓宽了大家对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理论和实务的认知,并深刻地意识到,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专家学者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时代任务。

走进闽西,参观古田会议旧址和红军长征出发地

台湾教师走进古田会议会址

7月的古田,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白墙青瓦、青山环抱的古田会议会址庄严肃穆,“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21日上午,台湾教师们走进古田会议会址及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园等地。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胜利召开。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随着讲解员地讲述,教师们进入古田会议纪念馆,不时在一件件文物、一组组图片前凝神观看,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峥嵘岁月。大家置身其中,感知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和他们坚守信仰的无穷力量。

台湾教师拾级而上前往毛主席纪念园

参观完古田会议会址,台湾教师一行来到毛主席纪念园。大家拾级而上,走过151级攀登台阶,来到毛主席雕像前。这是一座汉白玉毛泽东雕像,毛泽东雕像身穿风衣,左手拿着一顶圆舌帽,右手挥起,双目注视前方,凝望着这片土地。大家伫立仰视、庄严鞠躬、缓步绕行。

21日下午,台湾教师们来到福建闽西革命根据地长汀、连城参观红军长征前在闽最后一场战役之地松毛岭。在松毛岭战役纪念碑前,台湾教师张立齐拿起手机,录制视频。他说,他每到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与发展有关的地方时都会拍下视频上传至社交平台,向两岸民众传递红色精神。作为客家人,张立齐觉得自己更应该传承客家先辈身上的红色印记,将他们的英勇精神发扬光大。

张立齐

松毛岭战役中,万余名红军战士英勇战死,很多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当听到这段惨烈历史时,台湾第一代校园民歌代表人物、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教授杨祖珺多次忍不住落下热泪。她说,这些为追求民族复兴而牺牲的先烈应该被永远铭记,在新的时代,他们的理想应被追思者们传承,并赋予新的力量。

杨祖珺在松毛岭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唱安息歌以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22日,“从中共百年看伟大民族复兴”座谈会在福建古田举行。红军是怎样创建的?“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核到底是什么?座谈会上,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曾汉辉为台湾教师们进行专题授课,向教师们做了详细地讲述。教师们认真聆听,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授课现场

“在松毛岭战役时,从最初离开井冈山的3千人到最后有3万多人参战,共产党只花费了5年,显然共产党在争取民心上是非常成功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蒋介石在分析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时,就不肯承认自己失去民心。这时,我们理解了为何用一盏指路明灯来形容共产党。”在座的台湾教师表示,“这一百年来,中国是由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西方媒体老是说中国是专制独裁,但从共产党的历史来讲,集体领导是一群政治家共同讨论找出一条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不是最高领导人一个人说了算。而随着中国大陆越来越富强,但台湾的经济不断衰退,就是因为台湾在国家的进步中落队了。”座谈会结束后,教师们都很感谢这次学习的机会,希望能追上国家的脚步,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一己的贡献,也为个人生涯发展提供更上一层楼的契机。

寻根溯源,亲身感受“两岸一家亲”同胞之源

台湾教师参观闽台缘博物馆

闽台渊源一水牵,两岸亲缘本一家。23日上午,台湾教师们走进位于福建泉州的闽台缘博物馆。博物馆内围绕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等展示了丰富内容,让台湾教师们不禁连连感叹“有了回家的感觉”。

闽台两地先民,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留下了灿烂的史前文化。走进台湾台东县长滨文化与大陆旧石器文化、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等展区内,教师们用手机拍下一张张照片。

“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闽台缘博物馆是一个新的学习机会,使大家更加明确认识到两岸各方面都是紧紧相依的,台湾不能分割出去。”在河南郑州任教的台湾教师吴芳容说:“我清晰地记得,在我上大学时,有很多福建人知道我是台湾人时,会对我非常亲切,把我当做自己的老乡一样。”

23日,30余名台湾教师实地走访福建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从水源地山美水库,经金鸡拦河闸引入晋江龙湖水库,再到取水泵站,一路走、一路看,全方位了解供水情况。

台湾教师参观供水所用的管道

“两岸一家亲、同饮一江水”,福建泉州向金门供水项目从提出到实现,历经23年。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台湾教师李景华感慨道,“23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那么多人的努力,只为让金门乡亲用上淡水,非常不容易。这个工程,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大陆对台胞的诚意与善意。”李景华对两岸实现“应通尽通”充满期待,他相信只要两岸共同携手,一定很快可以实现。

青礁古村,看乡村振兴中的闽台融合

从厦门市中心驾车向西,经海沧大桥出岛,再沿城市快速路一路往西南……24日,台湾教师们来到位于福建省东南一角的青礁村。青礁村是保生慈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它是两岸文化融合的新家园,更是厦门市首个闽台生态文化村。

台湾教师走进青礁村

一个耕读传承已近千年的“闽南进士名村”却曾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度落寞,几乎成为“空壳村”。为了保住村子,一帮留守的年轻人和几个心怀热忱的台湾同胞,开启了一次复兴家园的新探索,也为闽台融合发展提供了乡村样本。

改造的路上,政府给村民参与以政策支持和施展空间,村民自发组织成立的合作社,但要真正让乡村治理摆脱拆旧建新的传统模式,专业人士的指导不可或缺。于是,在当地政府邀请下,在台湾有丰富社区营造经验的规划师来到了青礁村,为青礁村带来“新容颜”。

如今,在政府及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青礁村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幢幢古民居焕发出新的生机,大夫第成为社区书院国学讲坛的教室,琅琅读书声萦绕耳畔,这里还教授闽南童谣、手偶剧表演、颜氏文化、手工制作、书法美术等10余项课程。同时,还有众多台青来到这里开设了咖啡馆、私房菜、民宿等,让这些闲置的古民居既能得到维护又能创造价值。

青礁村

第一次来到青礁村的台湾教师陈亚妏直呼,这一趟,不虚此行。她说,“为了能让当地孩子在课余时间能有学习的地方,青礁村创建了书院。不仅如此,为了能让孩子们全面发展,他们还认真地准备免费的系列教育课程,这让我颇为震惊。这一处处的改造无一不是从当地乡亲们的角度出发,真正地做到了为乡亲们考虑,这大大地改观了我对乡村振兴的固有认知。”

如今,这里已是两岸知名的“闽台生态文化村”,每年来此观光的游客达到数万人。青礁村正在一条具有闽台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上稳步前行。(图/文 王宇)

http://www.rmzxb.com.cn/c/2021-07-27/2914832.shtml

http://www.tailian.org.cn/qgtl/202107/t20210726_12368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