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研究动态   >    正文

中評智庫: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主線應如何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一家亲研究院 2019-04-17 16:24:50


    2018年台灣九合一選舉後,兩岸城市交流有了新的發展。 中評社香港4月17日電/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專家陳麗麗教授,和閩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任智穎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4月號發表專文《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會、文化效應引導與管理》,作者認為:回顧與總結兩岸縣市經濟合作及其外溢政治、文化和社會效應,並對溢出渠道和溢出效應進行引導和管理,積極推動兩岸經濟或技術等功能性領域交流合作與兩岸政治、社會、文化等互信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應成為兩岸縣市交流合作的主線、原則與基本要求。文章內容如下:

在大陸主導與積極推動下,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持續深化並呈現出外溢理論所揭示的一般規律性,在取得巨大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成效的同時外溢出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效應亦已日趨顯現,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推動力,但是,期間可供發掘和修正的空間依然巨大,存在的困難與問題依然很多。

2018年台灣“九合一”選舉讓台灣16縣市有望與大陸各省市加快開啟縣市交流的步伐,台灣基層民意代表對深化兩岸經濟交流的一般性訴求十分強烈,但是,台灣社會依然普遍存在的兩岸交流合作“政經分離”現象表明,推動台灣社會基層民眾從普遍的“經濟覺悟”到“政治覺醒”依然任重道遠。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在祖國被分隔70年,和平統一政策確立40年的這一歷史性時刻,發表了《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和平統一而努力奮鬥》的重要講話,講話中更進一步提出了系列“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新舉措,指出“我們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分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習總書記對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提出新要求,再次強調兩岸交流合作目標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引向深入,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新時代助力。

一、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現況分析

(一)兩岸實現全面、直接與雙向的“三通”常態化

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正式實現了全面、直接與雙向的“三通”常態化。兩岸之間的直接“三通”來之不易,期間經歷了“春節包機”、“四節(春節、清明、端午與中秋)包機”、“週末包機”、“常態化包機”、全面直航,搭乘人員由最初台商到台幹、普通台胞、大陸赴台遊客等持有效證件的一般大眾,兩岸民間往來持續熱絡。兩岸直接“三通”常態化的實現為兩岸各方面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日趨深入化,兩岸縣市彼此經濟依存度越來越高

40年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持續深化。1980年7月,台商張詔光在漳州詔安創辦了“詔正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成為大陸第一家有註冊登記的台資農業企業,逐步實現從南向到西進海外投資佈局調整。40年來,台商大陸投資由小到大、由沿海到內地、由南到北抱團發展,在大陸形成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為重點的大陸東部沿海向西呈逐漸減弱的梯度分佈,經歷了由傳統的製造業為主轉移到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投資形態變化,創造了“台商發展奇跡”。依大陸統計,1989年,台商對大陸投資項目計540個,協定金額5. 5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1. 5億美元,相當於前幾年之和。經過多年的發展,台商投資穩步增長,2018年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4911個,同比增長41.8%。。

大陸持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項交流,兩岸經貿聯繫越來越密切。2018年兩岸貿易往來再創歷史新高,全年貿易額為226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截至2018年底,大陸纍計批准台資項目107190個,占實際使用外資項目總數的11.2%。1987-2018年兩岸貿易總量增長了120多倍。1990年大陸是台灣第9大交易夥伴,第5大出口市場,第20大進口市場,到目前大陸發展成為台灣第1大貿易夥伴、第1大出口市場、第1大進口市場、第1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兩岸市場相互依存度持續上升。兩岸彼此經濟依存度越來越高,開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格局,兩岸經貿關係進入一個全面交流合作的新時代。

兩岸各領域交流交往持續擴大深化,更多台灣同胞來大陸就業、創業、學習、生活。大陸心繫廣大台灣同胞利益福祉,推出一系列惠及廣大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2018年2月出台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台灣居民居住證的製發與推廣,台灣居民就業許可證的取消,向金門供水等一些列新舉措的推行,主動創造條件與平台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截至2019年2月,隨著24個省區市及所轄市縣共65個地方推出具體落實舉措,已經有2000多家台資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稅收優惠,100多家台企獲得工業轉型升級、綠色製造、智慧製造等專項資金的支持,一批優質台企中標若干大型政府採購項目,800多名台胞考取大陸諸多熱門行業職業資格,100多名台胞獲得各類榮譽稱號。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2018年又新增23個、纍計達到76個,共入駐或服務台企及團隊約2000個,逾萬名台灣青年在此逐夢、圓夢。各類企事業單位今年共為台灣青年提供超過了2.5萬個就業實習機會。台商大陸縣市區投資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創造了諸多“台商發展奇跡”。

(三)具公權力性質的不同性質與層級的經濟合作機制化與平台,但受島內政治因素干擾與影響,處於全面中斷中

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促進了不同的合作平台、合作機制、合作模式以及不同程度的溝通協商機制的探索與創建,簽署了包括通航、通郵、金融等23個協議。2016年5月,民進黨上台執政後,兩岸關係形勢逆轉,具公權力性質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與平台運行受到重大影響而處於全面中斷中,兩岸地方縣市溝通交流成為連接兩岸的重要紐帶,擴大兩岸地方縣市經濟交流合作成為台灣民眾的共同訴求。

二、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特徵及其外溢效應分析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40年來,兩岸各方面交流與合作成果豐碩,呈現出剛性兩岸互動交流的“趨勢性”特徵、對兩岸互動交流的“人民主體性”本質的重要性的認知日益明確,兩岸互動交流的“人民主體性”本質特徵日益顯現。但是,兩岸交流合作所產生的積極性和消極性雙重影響並存,交流的“不平衡性”始終存在,政治因素不斷制約兩岸交流深化,兩岸社會間矛盾日益顯現,兩岸交流熱絡但交心不足等。

(一)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剛性需求“趨勢性”特徵明顯

30多年來,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的發展態勢不可阻擋,更不可逆轉,外溢效應明顯,帶動兩岸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等各方面交流溝通的速度、進度與廣度空前擴展,其深度與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二)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本質的“人民主體性”特徵日益顯現

兩岸關係說到底,就是兩岸人民之間的關係,40年來,兩岸關係中人員交流的特徵日益顯現;同時,交流成果也為兩岸民眾所享有,這是兩岸交流富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三)兩岸縣市交流合作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與消極作用等“雙重性影響”同時存在

30年來,兩岸交流所產生的積極性作用很大,但交流中出現與面臨的消極性問題與影響也不小。總體上看,兩岸交流所產生的積極作用要遠遠大於消極作用,正面影響要遠遠大於負面影響。但在當前的網絡時代背景下,加上台灣社會民粹主義的興起等因素,兩岸交流中出現的“社會對立”現象值得關注。

(四)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會與文化效應有限且“不平衡性”始終存在

兩岸交流層面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為:一是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推動兩岸經濟關係進入融合發展階段,但兩岸社會關係尚處於淺層的“接觸”階段,而兩岸政治關係則還在“競合”之中。二是兩岸交流領域的“不平衡性”十分明顯。如政黨交流中,國共兩黨交流領先,起引導性作用;民共兩黨之間交流則問題巨大,還沒有正式啟動。經濟交流與合作領先於政治層面的交流;新聞交流事實落後於兩岸關係發展實際進程。文化交流中演藝活動多,共同價值觀層面的探討少;文化創意產業交流與合作多,而傳統文化層面交流少。三是兩岸交流呈現嚴重的地區 “不平衡性”。兩岸交流中的南北、東西差異客觀存在,大陸與台灣北部、中部交流多,與南部交流相對不足,台灣與大陸東南沿海交流多,與西北、東北交流相對較少,台灣民眾到大陸交流比較多,而大陸民眾到台灣交流相對較少等等。

(五)政治因素不斷制約兩岸交流深化、兩岸社會間矛盾日益顯現、兩岸地方性經濟交流熱絡且深化訴求強烈,但兩岸間交心不足等問題凸顯

1、政治因素在不斷地制約兩岸交流的深化。兩岸關係中客觀上存在著的政治分歧一直對兩岸交流產生制約性的影響。特別是2016年5月蔡英文民進黨重新上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中既有的交流合作局面面臨嚴峻挑戰。而兩岸政治關係中事實上存在分歧與博弈特徵,導致兩岸之間的政治交往始終面臨很多障礙。

2、兩岸交流中兩岸間社會分歧與矛盾日益顯現。近年來,兩岸社會與民眾間因交流以及交流面有限而瞭解不足,台灣民眾對大陸誤解依然廣泛存在。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台灣社會“走出去”之迫切和“請進來”中對大陸的防患心態與閉關自守的思維嚴重。隨著大陸遊客赴台游的進一步發展,兩岸社會間的交往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負面影響,包括兩岸官方和民間互信不足,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和大陸民眾的不實印象,未因兩岸交流而獲得改善,社會融合仍然任重道遠,顯示兩岸社會交往尚處於粗淺接觸與“磨合”階段。

3、兩岸之間經濟交流合作熱絡而民眾交心嚴重不足同步並存。伴隨兩岸縣市經濟交流與合作在不斷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訴求與格局已然形成,但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並未因此而有所提升,相反卻有進一步疏離的現象。台灣經濟進一步依賴大陸,但心理恐懼卻並未消散,影響著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邁向兩岸和平統一方向的態度,從而使得兩岸之間“共同認同”的建構仍然任重道遠。

三、經濟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會、文化效應引導與管理路徑分析

(一)建立深化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原則和評估准入機制

應明確“九二共識”核心內涵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共同謀求兩岸統一目標,這是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礎。要建立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外溢政治效應評估機制。不斷鞏固、擁護祖國統一的兩岸黨際交流制度化、機制化、維護“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兩岸同胞共識,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共同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徑,以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推動兩岸經濟關係逐步為從單向融合步入雙向融合創造條件並步入制度化軌道。精耕細作,充分發揮心理因素在推動兩岸政治互信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從一般意義上講,任何制度都不是既定的,而是人為創造的結果;制度本身也不是靜態的,而是共識凝聚的進化過程。兩岸縣市交流合作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創制過程,注重共享知識、傳統和價值觀等文化因素培育與弘揚,夯實和積纍兩岸政治互信最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和推動力。

(二)搭建橋樑,加強交流,維護大局,強化對兩岸縣市經濟合作的外溢政治、文化和社會溢出效應引導與管理

我們應該看到,在創造條件,讓兩岸基層民眾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與相互認識等方面,大陸需要進一步做實做細,台灣老百姓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制約,無法更多地來到大陸,更無法親自體驗大陸生活,接觸大陸。相關數據顯示,還有近三分之二的台灣同胞從未來過大陸,為此,通過簽訂交流協議,共同推動兩岸基層民意代表交流進一步向長期化、機制化方向發展,應成為兩岸城市交流的一個重要工作方向。

從兩岸經濟合作的外溢社會效應提升層面看:兩岸經濟合作的外溢社會效應與兩岸社會融合進程息息相關。兩岸社會融合是以人為本,以兩岸社會為載體,探索海峽兩岸在國家和平統一進程中的社會領域互動與整合方式的過程。目前,兩岸簽署的數百項交流合作協定或備忘錄,引導並形成了兩岸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社會交往格局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參與廣泛的社會交往態勢。下階段,兩岸縣市經濟合作應著力在兩岸市縣鄉鎮之間、工會、農會、漁會、水利會、婦女、青年等基層民眾之間展開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為建構“兩岸間社會”奠定基礎。

從兩岸經濟合作的外溢文化效應提升層面看:兩岸經濟合作帶動了兩岸教育、學術、科技、體育、藝術、青少年等各領域交流與合作,有益於推進交流整合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凝聚兩岸同屬一個民族、一個中國的政治文化認同。海峽兩岸曾經的隔絕狀態使台灣文化在與歐美文化交往中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遷,再加上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推行 “去中國化”政策,使島內在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同屬一個中國這個本不該成為問題的政治文化認同出現錯亂。特別是在島內選舉政治、選舉文化、選舉利益高於一切的特殊背景下,島內不敢公開認同兩岸同屬於一個中華民族、一個中國的政治文化氛圍如果得不到實質性扭轉,不僅不利於兩岸破解政治難題,也不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2018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後,國民黨獲得15個縣市的執政權,一舉改變了台灣地方藍綠執政版圖。藍營縣市長紛紛表達推進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的強烈願望,大陸也在第一時間表達了支持態度,預示著未來兩岸地方經濟交流合作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為此,引導台灣同胞認定兩岸縣市經濟交流合作的性質及其使命擔當,引導經濟外溢效應服務祖國統一大業,顯然已經觸及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向文化交流合作進一步延伸等相關要求。兩岸開展地方性或區域性經濟交流合作是有前提與條件的,正如國台辦發言人在第一時間強調的“在對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我們歡迎台灣更多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合作”,也就是承認“九二共識”或認同“兩岸一家親”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表示,要付諸行動。兩岸地方縣市交流雙方應對兩岸文化交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重要性形成高度共識、通過系列平台和項目合作,共同推動兩岸同屬一個民族一個中國的政治文化認同不斷凝聚、開啟兩岸青少年教育合作新空間、推動兩岸文教交流不斷深化、啟動與深化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並對民進黨當局“文化台獨”系列工程進行全方位揭露與抵制。

兩岸縣市交流雙方應積極推動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一個中國的政治文化認同:一方面以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契機,繼續開展各類文化夏令營、文化尋根和祭祖等活動,引導台灣島內民眾共同引導台灣青少年以理性、務實、客觀的態度接近大陸、培育正確真實瞭解大陸的輿論氛圍,夯實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

鼓勵地方縣市合作建立開展兩岸書畫名家精品展、文博會、藝術論壇、文物交流展、圖書交易會、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常年活動制度;鼓勵兩岸語言文字專家建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兩岸語言文字專家著手共同編纂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教材與讀本,鼓勵持續推進兩岸青少年等優秀人才赴大陸學習與培養系列交流活動的深入開展。

高度重視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培育與發展,經由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在諸如民族共同語言、文學、傳統和價值觀等文化層面上廣泛輻射兩岸民眾的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訴求,對於凝聚兩岸民族共識、文化共識、政治共識都有潛在的重要意義。兩岸商文化產業尤其是閩南商文化產業合作空間發展潛力和巨大作用應該得到高度重視。

(三)圍繞基層,面向鄉鎮,有重點地進行典型示範,有序推進兩岸縣市交流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

明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深化兩岸交流,歸根到底也是為了造福兩岸民眾。台灣有368個鄉鎮市區,7834個村里,而大陸有4萬多個鄉鎮,60 多萬個村,其中蘊藏著兩岸基層交流合作的廣闊空間和巨大潛力。如果台灣的每個鄉鎮市區,甚至村里,都能在大陸找到合作夥伴、建立聯繫機制,結伴而行,兩岸相加在一起,兩岸城市百花齊放,那一定是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線。但是,由於民進黨當局的阻擾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嚴重影響兩岸縣市基層全面深度對接深度與廣度。推動兩岸城市交流,需要明確主基調,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典型示範。

福建是台胞最重要的祖籍地,福建廈漳泉閩南黃金三角地區尤為獨具特色與“五緣”優勢。廈漳泉閩南黃金三角地區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又是一個有多重園區交叉的特殊經貿區域,有擴大化的廈門特區,有台商投資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台灣農民創業園、高科技工業園區、保稅區,更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核心區,肩負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驗區等等,應賦予兩岸經濟合作的多種政策優惠與政策制度供給創新發展特殊空間。

隨著兩岸關係發展邁入“深水區”,兩岸城市之間還需要更多交流合作的新切入點。因此,大陸應有目的的選擇特定區域深度嫁接合作機制,從而跳脫既有格局,為兩岸關係深入發展提供“試水區”,為增進兩岸關係注入新的動能。為此,加大廈漳泉黃金三角區建設發展力度,充分考量閩南地區對台灣台中、台南、高雄三都的吸引力和廣闊合作空間,提供更多與台灣南部民眾交流溝通的渠道,緩解兩岸交流的南北失衡狀況,對實現兩岸縣市間真正實質有效的全面性交流合作,實現融合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