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精神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新机遇学术研讨会第二分会场。(中评社 兰忠伟摄)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安栓虎。(中评社 兰忠伟摄)

开南大学副教授、前考试院秘书长林水吉。(中评社 兰忠伟摄)

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教授林玉山。(中评社 兰忠伟摄)

台北大学教授、台湾公共政策学会理事长张世贤。(中评社 兰忠伟摄)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王键。(中评社 兰忠伟摄)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副院长吴晓芳。(中评社 兰忠伟摄)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何池。(中评社 兰忠伟摄)

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远望》杂志总编辑石佳音。(中评社 兰忠伟摄)
中评社漳州12月28日电(记者 兰忠伟 林艶)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闽南师范大学、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两岸一家亲论坛”27日上午在漳州隆重举行,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开幕式。在论坛第二分会场上,来自两岸的与会学者以“新时代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新路径”为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安栓虎表示,在海峡对岸,“台独”势力大搞“去中国化”不遗余力,“正体字”(即繁体字)也被拿来作为与“中国”相区隔的重要工具,成为他们建构“文化认同、国族认同”的重要文化符号。安栓虎强调,中国人因为政治的分裂而分成了“繁体族群”和“简体族群”,这一次的“变乱语言”与“上帝”无关,但它的确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即同一个民族因为文字符号的“变乱”而出现了沟通、传播障碍,自树篱笆,进而造成认同和归属问题及心理隔阂。除此之外,另一个衍生的问题是,简体字割断了文化的历史脐带,造成文脉失续和文化断层。
“21世纪的今天,讨论繁简之争一定要站在民族、国家和文明的高度,跳脱党派之争、两岸之争的格局,不应简单化地把繁简之争牵拖为政治之争、法理之争、正统之争甚至两岸之争。”安栓虎指出,是废简入繁还是继续沿着汉字简化的道路狂奔,这注定是一道难有共识的时代难题,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来一次否定之否定,化简入繁。这不是走回头路,而是矫枉复正。可以预见,就像当年推行简化字会有人反对一样,推行繁体字依然会遇到阻力。但是只要有利于文化传播,有利于汉文化的整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那么汉字改革的方向就一定找对了。
安栓虎说到,无论如何,加强和推广繁体字教育都是势在必行了。与其无休止地争辩下去,毋宁扎实做好繁体字基础教育工作。假以时日,当繁体字的文化亲情被重新点燃,新的“繁体字世系”就此催生,到那时,废简入繁也就会水到渠成。
“自古以来多少朝代更替,多少富贵成空,但有情有义的动人故事,一代传过一代,从未消失。”开南大学副教授、前考试院秘书长林水吉在会议中表示,习近平主席怀抱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含养儒家、道家、兼具佛家的伟大情怀,追求人类社会的“上善”,成就“习近平效应”的扩散,是乃中华民族幸甚,两岸同胞幸甚。
林水吉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习近平主席提出两岸政经的融合,道义感情的融合,直至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尤其指出两岸统一后,尊重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等等,皆呼应台湾人民的期望,对和平统一大业起了带头领导作用,无宁令台湾人民窝心、寒天饮冰水,冷暖自知,感动在心。
他继指,两岸未来的和平发展,秉持习近平效应的内涵,奠定以和平崛起,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政治、文化、经济的融合,达到世界各族群的心灵契合。中共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运用意志力和同理心,在国际社会多元、冲突中,为世界和平找出路的情怀,见证追求“天下一家”的企图心,以及展现软实力的功夫,无宁是令人敬重与感动的。
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教授林玉山介绍了编纂《闽台文化大辞典》的简况。他说,闽台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特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岛内的主流社会文化,从社会经济的开发历程、基层社会乡族组织、方言结构、宗教与民间信仰、民风习俗、草根艺术,以至学校教育、儒学教化、民族国家认同等等,几乎都是从福建传承而来的。福建文化和台湾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源流关系,无论是本质还是表征,都有着高度的承继性和共通性。只有充分理解闽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后,才能更加和谐地弘扬和推动闽台文化的向前发展,从而推进海峡两岸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林玉山指出,台湾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予了《闽台文化大辞典》的编纂,大陆专家学者到台湾调查研究,台湾专家学者都给予热情接待和帮助,使大陆专家学者都能释疑解惑,顺利完成台湾词条的写作任务。《闽台文化大辞典》也是两岸专家学者文化合作,学术研究合作的结晶,也是两岸一家亲的又一生动体现。
他强调,《闽台文化大辞典》的各卷内容,都说明了两岸史缘久、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语缘通、俗缘同、神缘合、商缘广,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映证。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保住文化这个民族的国家的灵魂,进一步加强闽台文化的研究,促进闽台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反对台独,为两岸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台北大学教授、台湾公共政策学会理事长张世贤认为,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也就是推动深化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因为经过马英九执政八年后,大陆把人、把钱,送到台湾、让利给台湾,或向台湾采购商品的交流方式,效果不如预期;还出现利益被两岸少数人把持的现象,所以要将交流的方式,从台湾转移到大陆。
他指出,两岸一家亲的社会融合过程,都在增进对整体中国的认同感,两岸人民做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系经由两岸人民彼此的”接触、联系、互动、整合、和谐,而合为一体”。
从整体分析,张世贤认为综合社会融合发展的层面、社会融合发展的数量、社会融合发展的程度、社会融合发展的速度,会产生社会融合发展的结构改变。结构的改变,如果是全面的、整体的、深入的、文化的、感情的、经济的、平等的、融洽的、政治的、整合的,则更有利于两岸一家亲的完全实现。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王键说到,九大报告中再次将“完成祖国统一”并列为共产党“三大历史任务”,由此可见,推进两岸统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没有任何变化,两岸关系主动权始终由祖国大陆掌握。“三大历史任务”再一次被写入十九大报告,这表明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没有任何修正。就紧迫性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表明习近平是从全局性的战略高度对台湾问题进行全盘思考与长远规划的。
王键表示,当前,对台工作尤其是未来两岸和平统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与美日外部势力。从蔡英文上台至今推动其“台独”的路线图趋向可以预期,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企图在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企图在所谓“维持两岸现状”的幌子下,更企图在美日外部势力的庇护下,持续推进其“柔性台独”策略,加速推进“中华民国台湾化”,加快民进党党纲规定之“台独”进程。
他指出,蔡英文“台独”路线已是一股难以断流的污泥浊水,两岸关系的停摆不仅严重冲击台湾经济,更窒息着台湾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今天的台湾正在走向整体衰落。“台独”不仅是两岸关系不稳定因素之源,也是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产生冲突,严重危害整个国家利益,必须以强力遏制之。
“建立‘两岸一家亲’意识就要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是我们步调一致、有效应对一切复杂局面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首要前提和思想保障。简言之,‘两岸一家亲’大有前景。”王键说。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副院长吴晓芳认为,在台湾多年来推行“本土化”、“去中国化”、“台湾主体意识”等一系列台独思潮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在台湾教育里面越来越淡,中国历史、中华文化越来越空泛;台湾年轻人对两岸的历史、文化、血缘的关联越来越欠缺了解和感情,“台湾文化”“台湾人认同”渐成主流民意。
她表示,“台独”兴起后,特别是民进党成立后,这种“台湾文化认同”被异化为以确立台湾文化独立性为价值取向,以“去蒋化”“去中国化”“去中华化”为特征,为“台独”政治目标服务的文化分裂主义思潮。从本质上说,文化台独就是要从思想上、文化上确立认同台湾独立的观念,闽南方言文化成了民进党挤压国语、“去中国化”、“去中华化”的文化“台独”工具之一。
同时,蔡英文执政以来,不承认“九二共识”,推动“新南向政策”,强力实施“文化台独”,巧妙使用“多元文化论”来处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闽南文化的关系,刻意以“多元文化论”屏蔽中华文化与闽南文化,强力凸显台湾自身的主体性。在蔡英文的文化政策论述中,刻意省略“闽南文化”字眼,与马英九提出的“闽南语是台湾的重大文化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中华文化被替换为所谓“汉人移民”所带来的一种文化。相比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的政策目标已由“去中国化”上升为去“中华化”。
对此,吴晓芳建议,两岸要走融合之路,吸引更多的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到厦漳泉来,到大陆来,多看看、多走走。亦要占领闽南文化研究的理论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