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南开大学教授)
2016年台湾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两岸关系复杂严峻。2017年中国共产党19大召开后,新时期对台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各种政策纷纷出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空前激烈,台湾当局配合美国对大陆个别企业发出禁售令,中国政府冷静应对,两岸企业高度关注。在当前多种矛盾交织的新形势下,两岸产业合作需要紧密结合政策,把握历史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产业合作。特别是台商,要利用大陆产业链发展完善的关键阶段,赶上大陆最后一班跨越式发展的快车。本文着重探讨大陆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为台商提供的商机,以及台商如何才能把握住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历史机遇。
一、大陆新政策为台商打开新的机遇之窗:背景与内容
近年来,大陆出台了一系列对广大台商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政策,其中最受台商关注的有三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与“惠台31条”。这些政策的出台是国际经济及两岸关系的形势发展的结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各国家和地区纷纷反思经济发展模式、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寻求解决自身问题的对策。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提出“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新工业法国”。中国政府也充分重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针对自身经济发展特点,为解决外部的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和内部的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双重问题,分别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制造2025”两大发展规划。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开发新兴市场,实现互利共赢。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互联、品牌、绿色、服务、开放”为主要内涵,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着眼于中国大陆的内部经济发展和制造业水平提升,因此对台商的需求和为台商提供的机遇也更多。这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其目标的实现将完成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升级版。《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中等水平;第三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这些转变将助力中国再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由此必将带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中高速增长和根本性转型,这样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在中国经济完成转型、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经济体之后,不一定还能再有,台资企业如能抓住机遇,可能会再现第一代台商到大陆创业的辉煌壮举。
但由于台商与外商不同,两岸缺乏足够的制度化协议给予台商所期望的待遇,并且因为民进党上台后拒绝继续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制度化协商中断,因此对于“中国制造2025”中所释放出来的商机不少台商感到“看得见够不着”。如何克服障碍、继续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是大陆方面一直重视的问题。中共十九大提出,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1个部门,于2018年2月28日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俗称“惠台31条”)。这31条的第1条就是“台资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适用与大陆企业同等政策,将大陆“中国制造2025”的商机向广大台商完全敞开,在没有台湾当局配合的情况下单方面扩大开放,为台商的参与铺平了道路。
从具体内容看,31条惠台措施中有12条措施涉及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笔者将其具体分为市场、用地、税收、补贴、融资、信用6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攸关台资企业利益的内容。根据对大陆招商人员的调查,虽然所有台企在规划投资时都会首先考虑区位因素,但区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上述6方面政策因素的综合反映。不同类型的台商对不同领域的政策关注度也不同。一般而言,制造业企业更关注工业用地、税收补贴等生产成本方面的政策因素,而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更关注市场准入资质等方面的政策因素;握有大量自有资金的中大型企业最为关注的政策依次是:用地、市场、税收政策,以及产业链配套情况,而中小企业在有投资意向初期的关注因素依次是:融资、补贴、用地政策。相关优惠政策具体内容如下:
1、市场商机
•台资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适用与大陆企业同等政策。
•台湾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在大陆注册的独立法人,可牵头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享受与大陆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同等政策。受聘于在大陆注册的独立法人的台湾地区科研人员,可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申报,享受与大陆科研人员同等政策。对台湾地区知识产权在大陆转化的,可参照执行大陆知识产权激励政策。
•台资企业可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台资企业可公平参与政府采购。
•台资企业可通过合资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继续在中西部、东北地区设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鼓励台资企业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内需市场和国际市场。大力推进台商投资区和两岸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
2、用地政策
•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适用相关用地政策。对集约用地的鼓励类台商投资工业项目优先供应土地,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大陆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3、税收政策
•支持台商来大陆投资设立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企业并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设计中心,相应享受税收、投资等相关支持政策。
•帮助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设在大陆的研发中心采购大陆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4、补贴政策
•台资农业企业可与大陆农业企业同等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农业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
5、融资政策
•台湾金融机构、商家可与中国银联及大陆非银行支付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合作,为台湾同胞提供便捷的小额支付服务。
•台资银行可与大陆同业协作,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6、信用政策
•台湾征信机构可与大陆征信机构开展合作,为两岸同胞和企业提供征信服务。
此次发布的优惠措施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围绕国家重大行动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为台企台胞提供与大陆企业、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二是量身定制,充分考虑到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的特殊情况和需求,回应台企台胞的普遍关切,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例如继续在中西部、东北地区设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鼓励台资企业转移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是受益广泛,《若干措施》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影视等多个领域,开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部门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对台资企业来说,相关措施将帮助台资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快转型升级,拓展内需市场,获得更多商机,实现更大发展。
二、两岸产业对接与匹配的强大之路:需求与供给
两岸产业对接可以从大陆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台湾产业发展的供给两个层面来看。需求面指大陆发展战略中最迫切需要鼓励哪些产业快速发展并为此提供政策支持。供给面指有哪些台湾产业发展情况较突出,具备与大陆产业对接的潜力与意愿。
(一)需求层面
台资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商机包括:“十大领域”、“五大工程”、 “八大支撑”、“四个转变”。
“十大领域”: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3.航空航天装备。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7.电力装备。8.农机装备。9.新材料。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五大工程”: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业强基工程。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4.绿色制造工程。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八大支撑”: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2.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3.完善金融扶持政策。4.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5.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6.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7.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8.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四个转变”:
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形成一批跨国集团和优势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明显提升。届时制造业企业与当前相比会发生“四个转变”:1,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2,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3,资源消耗制造转变为绿色节能制造;4,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
(二)供给层面
高科技产业是当前台湾的主导产业。台湾习惯于将制造业划分为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传统产业是指产值占GDP比重较低(如10%以下)、研发经费与高级人才比例较低(如5%以下)、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如产品标准化阶段)的产业,其特点是技术层次较低、竞争者进入门槛较低、劳动力成本占产品价值比重较高、产品替代性较高。台湾传统产业包括食品、纺织、金属、塑胶、橡胶、石化产业等,在台湾制造业的22项分类中占18项,虽产值与出口值数额不小,但在岛内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已失去主导产业的地位。高科技产业在台湾还有细分:依据台湾“财政部”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别复分类之修订”认定标准,高科技制造业主要为电子零组件业、电脑通信及视听电子品类、运输工具业(航空器及其零件)和化学制品业(原料药、西药、生物药品、中药、农药及环境卫生用药);中高科技制造业包括化学材料业、机械设备业、运输工具业(不含航空器及其零件)、电子机械器材设备业、化学制品业(涂料、染料、颜料、清洁用品及化妆品)和精密器械业。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产业结构的演进基本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大约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较明显调整,每个阶段的主导产业依次更迭,大体经历了农业(以种植、养殖为主)、轻工业(以食品、纺织为主)、重化工业(以石化、金属为主)、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为主)和科技产业(以电脑、半导体为主)等阶段。特别是1970年代末,与中国大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台湾当局在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爆发、世界能源价格大幅提高导致台湾出口加工产品竞争力受挫的背景下,决定改变发展重化工业的策略,积极发展包括机械、资讯、电子、电机、运输工具等技术密集型工业,这些工业多具有附加价值高、耗能少的特点。为此修正的“奖励投资条例”对技术密集型工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取得明显效果。资讯电子业在90年代中期迅速成长为台湾第一大制造业和出口产业,在台湾经济中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台湾也因此成为世界经济中的IT产业重镇。而且,由于个人电脑及周边设备的迅猛发展,带动对集成电路(IC)和液晶面板(TFT-LCD)等上游产品的需求,使台湾半导体产业和光电产业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台湾当局确定了新的十大新兴工业后,经过十几年发展,资讯、通讯、半导体、消费电子、精密机械与自动化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起来,但航太、特用化学品制药与生技、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及高级材料工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效果却不如预期。
两岸十大重点制造业比较表
大陆十大制造业领域(2015)
台湾十大新兴工业(2000)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资讯、通讯、半导体、消费电子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精密机械与自动化
航空航天装备
航太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特用化学品制药与生技、医疗保健
新材料
高级材料
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环境保护
注释:表中黑体部分为台湾发展较成功制造业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两岸官方公布政策整理。
比较上表大陆产业发展需求与台湾优势产业供给可以发现:台湾的资通讯、半导体、消费电子、精密机械与自动化等产业正是大陆目前迫切需要发展提升的制造业领域,台湾相关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大陆的鼓励性政策措施加快投资大陆,占据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同时,大陆的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点发展领域也会因此如虎添翼,这是互利双赢的两岸新兴产业对接与匹配的最佳时机与结合点。
三、新政策新形势下构建两岸产业链之星:产业与企业
大陆对台商发布的一系列新政策集中到一点,就是为台商参与大陆跨越式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让台商可以赶上大陆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快车,也可以在大陆制造业弯道超车的快速升级中分享红利。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到2025年,中国大陆制造业综合指数将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在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陆需要有优势、有潜力、有意愿的台商参与大陆产业发展的伟大事业,台湾产业可以通过融入大陆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而保持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台商也将借大陆转型发展的市场机遇成长为具有更大影响力的世界级大型企业。根据上面两岸产业对接供需层面的分析,最有机会成为两岸产业对接焦点的台湾产业与企业列举如下:
(一)资讯电子
台湾资讯电子产业是岛内最为成熟的高科技产业。依台湾《资讯电子工业年鉴》标准,台湾资讯电子产业包括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无线通讯业、电子零组件业、精密仪器产业、光电工业、电脑多媒体产业(音效卡、视讯卡等)、监视器业、半导体工业、传真机产业与消费性电子工业等11个类别。台湾《资讯产业年鉴/资讯服务暨软体篇》中,将资讯服务业定义为系统整合、委外服务、云端服务,软件业包括大众套装软件、嵌入式软件、企业解决方案。
目前台湾是全球第4大资讯电子生产基地(仅次美日大陆,而大陆约6成产值由台企生产),其中半导体产值超过2万亿元新台币,居全球第2;显示器及LED等产值也分居全球第2及第3位,超过15项产品的市占率居全球首位。据台湾当局统计,2016年岛内资讯电子工业产值高达4.2万亿元新台币,占台湾整体制造业总产值的近4成,同时岛内约1850家上市公司中,高达830多家(约占45%)与资讯电子产业相关,显示资讯电子产业依然为台经济发展的最核心动力。台湾“财政部统计处”的资料显示:2016年台湾资讯服务及软件产业厂商8800家,预估2017年9100家,就业人数9.2万人。资讯服务及软件业对GDP贡献1.4%。台湾的创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资讯(31.09%)、半导体(16.90%)、消费性电子(9.53%)、通讯(8.88%)、光电(4.88%)、软件(3.90%)等6项产业,合计约占75 %。岛内资讯电子产业龙头主要有台积电、鸿海精密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全球市占率超过4成,同时近年来岛内也涌现出大立光(主要为苹果等智能手机生产光学镜头,全球平均市占率30%以上,部分单项产品全球市占率超过6成)等资讯电子产业新锐。
(二)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产业是台湾资讯电子产业的重要主体,也是目前台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由于多年来集成电路(IC)销售占半导体销售比重均达80%以上,因此市场上一般将IC代指为半导体,其实半导体产品按种类不同分为集成电路、分离式组件、感测组件及光电组件四大类。从产业链上来看,半导体上游主要包括设备和材料两个部分,中游IC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几个环节,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在这一架构中,半导体制造、封装测试、设备,作为集成电路生态树的根基环节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存储器、处理器、通讯/射频产品、功率/模拟IC等应用于终端产品的半导体产品则是集成电路生态树的枝叶。
台湾已形成涵盖IC设计、制造及封测的上下游垂直专业分工链,其中2016年IC设计产值约202亿美元,占全球19.4%,居全球第2位;晶圆代工产值356亿美元,占全球71.1%,居全球首位,内存制造产值57亿美元,占全球8%,位居全球第4位,IC封测产值144亿美元,占全球55.6%,居全球首位,半导体总产值约759亿美元,占全球的22.4%,仅次于美国高居全球第2位。近年来随着大陆半导体产业崛起,对台半导体产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联发科为目前台IC设计的龙头企业,近来营收虽有所衰退,但2017年仍为全球仅次于高通、博通及辉达的第4大企业。岛内IC设计其他企业还有联咏科技、瑞昱、奇景等。台积电为晶圆代工龙头,在全球拥有极强的竞争力,2016年晶圆代工市占率高达59%,远远超过格罗方德等美企。其他企业包括联华电子、力晶、世界先进等。日月光、矽品及力成为岛内IC封测龙头企业,2016年这3家企业营收额分别高达48.96亿、26.26亿及14.99亿美元,全球市占率分别达19.2%、9.9%及7%,2017年日月光收购矽品标志着岛内IC封测行业加速整合。其他封测企业还有京元电、联测及南茂科技等。
(三)光电显示
台湾光电显示产业起始于1990年初,历经多年发展已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台湾当局的划分,台湾光电产业主要包括生医光电、精密光学元件与镜头、镭射光元、光纤通讯、光学储存、影像感测器与光输出入、平面显示器面板、太阳光电、LED元件暨照明等9项子产业。2016年岛内光电产值约2.23万亿元新台币,占全球光电总产值的12%左右,其中产值前5大产品分别为TFT-LCD面板、触控面板、LCD组件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精密光学组件镜头。光电产品,台湾硅晶硅太阳能电池产量全球市占率高达22%,大型TFT-LCD面板产值全球占比达25%,居全球第2位;中小型TFT-LCD产值全球占比27%,居全球第2位,而OLED面板、触控面板、LED组件产值也分别达2.2亿、59.7亿及32亿美元,居全球前列。总体上台湾光电显示产业以面板为核心,面板企业主要包括群创、友达、华映及胜华等4大光电企业,其中群创、友达分别为全球第3及第4大面板企业。同时近年岛内面板业者持续在上中下游投入产能,形成完整产业聚落。
(四)智能机械
机电工业是当今台湾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依台湾“行业分类标准”,机电工业分为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修配业、运输工具制造修配业与精密器械制造业。一般分为一般机械制造业、电机电子器材制造业、精密机械制造业与交通运输制造业。
精密制造为台湾制造业的重要优势领域,主要体现在岛内机械产业领域。据台湾当局统计,2016年台湾机械产业(含工具机、产业机械、机械零组件、机器人等)产值约9550亿元新台币,即将成为岛内新的兆元(万亿)产业,占岛内制造业总产值的7%,提供岛内约8%就业机会。台湾机械产业主要集中在大台中地区,在当地已形成全球单位面积产值与密度最高的机械聚落,其中台湾工具机(大陆称“机床”)年产值高达40多亿美元,为全球第7大工具机生产基地。台湾机械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但主要为中小型企业,面临德日等发达国家推动智能制造及大陆低价竞争的双重夹杀。2016年台湾当局将发展“智慧机械”列为其“5+2创新产业”之一,希望推动机械业智能化、客制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经济发展。台湾机械业龙头为上银科技,其为全球第2大传动系统组件厂商,精密滚珠丝杠产量全球第1,直线导轨产量全球第2,工业用直角机器人全球市占率超过40%。东台精机为台湾最大的工具机厂商,2015年营收净额约46.9亿元新台币,居全球百大工具机企业中排名第53位。此外,程泰机械、金丰机器、友佳国际控股、永进机械等均为岛内前几大工具机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台湾已成为全球智能机器人设计与生产重镇之一。目前台已有6家企业入选全球唯一机器人ETF指数股票型基金(ROBO),仅次于美日德居全球第4。台湾当局已将机器人产业列为“工业4.0”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提出将台打造为“亚太优质平价智慧型机器人产品主要供应方”的目标。台湾机器人产业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台湾当局倡导工业自动化政策,促使工研院开始投入机器人研发。90年代后台湾不少企业开始组建工业机器人与产业线。本世纪以来,台教育、娱乐等各类机器人产业开始加快发展,岛内机器人产值也由2005年的200亿元新台币增至2016年的580亿元,基本形成涵盖130多家企业、从业人口约1.5万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其中高达9成发展工业机器人。台机器人产业主要涵盖机构模块、传感器模块、驱动模块、控制器模块及整机等5大板块,其中直角坐标型机器人产业链最完整、国际竞争力最强,上银科技排名全球第2,全球市占率超过4成;松腾实业扫地机器人市占率亚洲第一、全球第2。其他代表性企业包括台达电、鸿海、舜鹏、勤堃、健陞、新代、气立、东佑达、威得客、研华宝元、广达、和硕、凌华、长毅、易立威、上研等。
台湾智慧制造业发展朝智能化、数字化及自动化三大方向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端等新技术推动岛内企业数字化规划、资讯化管理及自动化制造。目前,台湾智慧制造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且更多由岛内企业自主推动。如台积电(全球最大晶圆制造厂)、台塑(台湾最大石化厂)、宝成(全球最大运动鞋代工厂)、巨大(全球最大自行车生产厂)、三星科技(台湾最大钢铁螺帽厂)、车王电子(全球最大汽车引擎售服市场电子零部件供应商)等各行业龙头企业正积极推动智慧制造。同时岛内不少享有“隐形冠军”称号(即名气虽不大,但其在全球细分市场的市占率超过3成以上)的中坚企业,如台湾安捷股份(主要生产可分解塑料杯)、百塑(生产塑料射出机)、力丽(台湾最大聚酯加工丝企业)、南俊国际(生产钢铁滑珠)等也在也积极升级,发展智能制造。
(五)新型交通
汽车工业是一项产业关联效果相当大的产业,可以带动电子仪表、金属机械、橡胶塑胶、玻璃、化工等许多产业的发展。台湾汽车产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庞大的系统化的零部件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动力总成、底盘控制、车身控制、主被动安全、汽车网络、通信系统、安全与防盗等方面,并呈现出功能多样化、技术一体化、系统集成化和通信网络化的特点。特别是近几年来在GPS导航系统、CAN-BUS总线、自动变速控制系统、防盗系统、车载TV、汽车空调、安全气囊、检测总线等方面,都可以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比肩与齐头并进。尤其是在车用电子控制类产品上,台湾多家工业计算机厂商已经全面进军汽车电子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市场业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塑集团王永庆领军的亚太投资公司宣布投入新能源汽车开发,岛内工研院及部分科研机构开始研发相关技术。但受岛内汽车产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台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程较慢,特别是整车产业明显落后于韩日等竞争对手,但台湾当局的政策扶持及岛内企业积极创新,使台湾部分企业成功切入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重要关键零部件的提供者。台塑长园科技、能源科技、必翔、新普、有量科技(台达电投资)、立凯电能、长泓等为宝马、福特等全球主要车企电池系统的提供商;东元、金富田、士电等成为特斯拉等车企电机主要供应商,成为“特斯拉供应链”的重要成员;台达电、致茂科技、光宝科等为电机驱动及控制器的供应商。整车制造方面,裕隆汽车为岛内新能源汽车龙头,已推出“LUXGEN”(纳智捷)等新能源汽车品牌。
2016年起,台湾当局大力培植本土轨道交通企业,规划将8年8000多亿元新台币预算的“前瞻基础设施计划”中的半数以上投入到岛内轨道建设中。目前岛内轨道建设的代表性企业包括如下:台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为台湾最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由台湾中钢与日企合资成立,以生产火车为主营业务,主要引进日本车辆生产技术承接岛内轨道车辆改造及采购案;中钢机械,主要为台铁电联车生产转向架;嘉鸿游艇,主要为车辆部件生产玻璃纤维强化塑胶;川葳寰宇,主要生产火车座椅。轨道技术管理服务企业主要有中华顾问工程司、世曦工程顾问、亚新工程顾问等。
参考文献:
[台]《资讯工业年鉴》,台“经济部技术处”委托“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编印。
[台]《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台“财政部统计处”编印。
[台]《台湾地区大型集团企业研究2017》,台“中华征信所”编印。
[台]《台湾中型集团企业研究2017》,台“中华征信所”编印。
[台]《中小企业白皮书2015》,台“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编印。
[台]《2017产经趋势总览》,台“工商时报”编印。
[台]《迈向伙伴之路——中卫制度与产业管理》,台“中卫发展中心”编印。
[台]林惠玲、陈添枝主编,《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创新》,台大出版中心,2016年4月。
作者朱磊,教授/博导,工作单位: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电话:18910369654。邮箱:zhulei@nankai.edu.cn。通信地址:300309天津市东丽湖万科城碧湖苑32-1。